- 姚杰;刘斐;高艳;庞茜茜;郭颖;滕金亮;
目的观察曲马多复合加巴喷丁对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胶质细胞活化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6~7周龄,体重200~220 g,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 mg/kg建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A组(生理盐水组)、B组(曲马多20 mg/kg组)、C组(加巴喷丁60 mg/kg组)及D组(曲马多10 mg/kg+加巴喷丁30 mg/kg组),每组10只。A组:生理盐水10 ml/kg腹腔内注射,qd;B组:2 mg/ml曲马多溶液10 ml/kg腹腔注射,qd;C组:6 mg/ml加巴喷丁溶液10 ml/kg腹腔注射,qd;D组:1 mg/ml曲马多溶液+3 mg/ml加巴喷丁溶液10 ml/kg腹腔注射,qd。测定给药前1 d (T_0)及给药后3 d (T_1)、7 d (T_2)、11 d (T_3)时机械缩足阈值(PWT)和热缩足潜伏期(PWL),于第11天测定PWT和PWL后处死大鼠。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测定各组大鼠脊髓胶质细胞活化的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脊髓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 (IL-1)的含量。结果 C组、D组机械缩足阈值高于A组、B组(P<0.05),T_3时D组机械缩足阈值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T_2时热缩足潜伏期延长,C组T_1、T_2时热缩足潜伏期延长,D组T_1~T_3时热缩足潜伏期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C组比较,D组T_3时热缩足潜伏期均延长(P<0.05)。与A组比较,B、C、D组大鼠脊髓内星状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降低,TNF-α、IL-1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C组和D组大鼠脊髓内星状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降低(P<0.05)。与C组比较,D组大鼠脊髓内星状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降低(P<0.05)。与B组、C组比较,D组大鼠脊髓TNF-α、IL-1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马多复合加巴喷丁的镇痛效果优于单独应用曲马多或加巴喷丁,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胶质细胞的活化及减少TNF-α、IL-1表达有关。
2019年08期 v.22 794-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94 ] - 程钢;黄邓高;梁颖;王伟锋;符先先;袁峰;
目的观察Notch信号通路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成唾液腺腺泡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从6~8周SD大鼠股骨及胫骨端分离MSCs,从1周龄SD大鼠颌下腺中分离唾液腺腺泡细胞,Transwell小室MSCs和腺泡细胞共培养,Western blot测定Notch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测定腺泡细胞的比例。结果 MSCs和唾液腺腺泡细胞共培养2周后,52.34%±8.26%的MSCs向腺泡细胞分化。MSCs和唾液腺腺泡细胞共培养组Notch蛋白高表达,加入Notch信号激活剂后Notch表达上调,腺泡细胞比例升高至66.72%±9.43%(P<0.05),加入Notch信号抑制剂后Notch表达下调,腺泡细胞比例降低至38.55%±6.81%(P<0.05)。结论 MSCs向唾液腺腺泡细胞分化过程中Notch通路激活,激活或抑制Notch通路可以增强或减弱MSCs转化为唾液腺腺泡细胞的效应。
2019年08期 v.22 799-8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9 ] - 陈伦;陈霁晖;张青;黄晓会;李莉霞;卜书红;
目的分析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1 (UGT1A1)基因与伊立替康致结肠癌患者腹泻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入院治疗的60例结肠癌患者,均采用伊立替康治疗,分析并记录患者化疗中出现的腹泻及中性粒细胞减少情况,采集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测定UGT1A1基因多态性,研究基因型与2种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 60例患者中,UGT1A1*28野生型50例,杂合突变型10例,突变纯合型无;UGT1A1*6野生型38例,杂合突变型20例,突变纯合型2例。UGT1A1*28、UGT1A1*6突变基因型患者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均高于野生型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龄、转移器官数目、UGT1A1基因型、伊立替康剂量的结肠癌患者中,伊立替康致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0~4级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ECOG评分者2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显示,UGT1A1*28基因型、UGT1A1*6基因型、伊立替康剂量是结肠癌患者伊立替康致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结肠癌患者中,UGT1A1基因野生型最为常见,经伊立替康治疗后,UGT1A1*28、UGT1A1*6突变型患者的腹泻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明显增加,可为临床伊立替康不良反应的干预及用药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2019年08期 v.22 803-8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92 ] - 龙爽;牟向东;张成;宿利;贾鹏;
目的观察复方磺胺甲噁唑(TMP-SMX)联合棘白菌素类药物治疗非艾滋病肺孢子菌肺炎(PC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06例非艾滋病PCP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棘白菌素类药物在治疗中联合使用的时间分为一线组和二线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无创通气、插管、病死率,好转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治疗过程中发生的消化道症状、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皮疹等不良反应。结果 106例非艾滋病PCP患者中,好转66例(62.26%),病死40例(37.74%),发生不良反应56例(52.83%)。采用TMP-SMX治疗时,一线联合棘白菌素类药物的患者插管率低于二线组(32.35%vs.60.00%,P=0.047),有效率高于二线组(50.00%vs.10.00%,P=0.007)。一线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二线组(50.00%vs.70.00%),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系统症状和骨髓抑制,其发生率略低于二线组(35.29%vs.42.86%,47.06%vs.5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TMP-SMX治疗非艾滋病PCP患者时,一线联合棘白菌素类药物可能有助于降低插管率,提高临床疗效。
2019年08期 v.22 808-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82 ] - 李爽;杨旭玲;
目的通过检测治疗前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变化,探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是否有抑制类风湿关节炎的骨破坏作用。方法将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门诊及住院初诊初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00例,按照性别、年龄平均随机分为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组100例及对照组100例,两组患者同时给予来氟米特20 mg,日一次口服,雷公藤20 mg,日3次口服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患者依托考昔片60 mg,日一次口服,激素组给予患者醋酸泼尼松10 mg,晨起一次顿服,全部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12周,检测MMP-3的水平及临床指标、血清学指标。结果激素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相比,DAS28评分、ESR、CRP、MMP-3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慢作用抗风湿药物可在短期内明显缓解临床症状,降低炎性指标,起到抑制骨破坏的作用。
2019年08期 v.22 813-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92 ] - 王飞;陈秀卿;曹煜;叶军青;
目的探讨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介质及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51例下肢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4例)和研究组(67例),两组均接受腰硬联合麻醉,研究组在手术切皮前30 min静脉注射8 mg氯诺昔康,对照组在手术切皮前30 min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比较两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手术前后疼痛介质及血糖的变化、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β-内啡肽(β-EP)水平、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血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PGE2、SP、VAS低于对照组(P<0.05),β-EP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糖值均上升(P<0.05),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有头晕、恶心呕吐及瘙痒发生,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诺昔康超前镇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可降低术后疼痛介质及血糖的变化幅度,减轻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
2019年08期 v.22 816-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03 ] - 王发兴;武旖旎;代虹;韩新;游敏吉;徐巧敏;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在我院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给予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B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麻醉效果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T_1、T_2、T_3时间点的HR、SBP、DBP、MAP、SVR显著低于T_0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能满足老年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要求,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2019年08期 v.22 820-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97 ] - 刘志英;董有静;李洋;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在结直肠癌根治术术中和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将60例全麻下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两组患者均在麻醉诱导后行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筋膜阻滞,分别注射0.25%罗哌卡因20 ml+右美托咪定1μg/kg(RD组)或等量0.9%氯化钠溶液(RN组)。记录两组患者切皮前后血压、心率变化,术后2、6、12、24、48 h VAS评分,术后镇痛药使用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切皮后,两组患者MAP、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D组术后2、6、12 h VAS评分低于RN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48 h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D组曲马多用量少于RN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胸闷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能够显著增强腹横肌平面阻滞的镇痛效果,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中和术后镇痛药的需要量。
2019年08期 v.22 823-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01 ] - 侯雪琦;柴彬;林文新;马保新;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在高龄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12月我院择期行PFNA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髂筋膜阻滞组(F组,0.25%罗哌卡因30 ml,25例)与生理盐水组(C组,生理盐水30 ml,25例)。全麻前于超声引导下行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根据分组情况单次注射等量药液或生理盐水,随后进行喉罩全麻。术后采用持续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至术后48 h。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及术中麻醉药物用量。记录术后4、8、12、24 h静息和运动VAS评分,评估镇痛效果。同时记录各时间点患者自控镇痛舒芬太尼累计用量。记录恶心呕吐、瘙痒、低氧血症、镇静过度等术后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术后48 h患者麻醉镇痛满意度评分。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术前静息疼痛评分、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患者的丙泊酚用量和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静息和运动VAS评分均低于C组,其中术后4 h与24 h的静息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 h与12 h的运动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F组阻滞后各时间点累计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首次使用PCA时间、48 h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有3例(20%)、F组有1例(4%)患者经历了至少1次术后恶心呕吐。结论对拟行PFNA的高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入路髂筋膜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方法,能减少麻醉药物用量,提供有效的术后镇痛,降低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2019年08期 v.22 826-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91 ] - 刘晓璐;肇丽梅;马艺溢;王环鑫;
目的探究不同左卡尼汀给药方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定左卡尼汀的最佳给药方案。方法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7例,分为药物治疗组(接受静脉左卡尼汀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组(ND组)。根据给药方案的不同,将药物治疗组进一步分为3个亚组,为每周给药3次组(3TW组)、每周给药2次组(2TW组)、每周给药1次组(1TW组)。比较每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Hct)、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等营养、贫血和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药物治疗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NT-proBNP改善率均高于ND组(P<0.05)。3TW组、2TW组患者的营养、贫血和心功能指标优于1TW组(P<0.05),但3TW组、2TW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卡尼汀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功能、贫血和营养不良的状况。给予左卡尼汀注射液每周3次、每周2次优于每周1次给药。
2019年08期 v.22 831-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04 ] - 王婷婷;王岩;于辉;马丽圆;王春柳;
目的比较臭氧(Ozone)辅助下常规标准切口护理与常规标准切口护理对心外术后胸部浅表感染切口愈合、二次手术率、炎症介质、微生物定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心外科术后切口感染患者7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臭氧组和对照组,各37例。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臭氧辅助下切口护理和常规标准切口护理,共20 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局部创口面积、炎症介质、微生物定植数目和生活质量。结果治疗20 d后,两组患者切口面积均缩小(P<0.05);臭氧组的创口面积小于对照组(t=7.63,P<0.01);臭氧组的创口愈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1.89%vs.72.97%,P<0.05)。治疗11 d后,两组患者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臭氧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20 d后,臭氧组创口微生物定植数目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臭氧组的生活质量量表评分(SF-3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臭氧辅助下常规标准切口护理能调节创口局部炎症介质和微生物定植水平,改善切口愈合、生活质量和护理质量。我们推荐至少需要20次臭氧治疗才能有效。
2019年08期 v.22 834-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1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2 ] - 霍梦月;梅花;刘春枝;张艳波;张钰恒;新春;
目的系统评价生后早期经气道给予糖皮质激素预防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10月,并辅以手工检索,尽可能全面地收集生后早期经气道给予糖皮质激素预防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试验组生后早期经气道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或为空白对照。对文献进行资料筛选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9篇随机对照试验纳入该Meta分析,包括1 891例患儿,其中对照组941例,试验组950例。Meta分析显示:两组间BPD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1),而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实验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OR=1.06,95%CI:0.83~1.36)、坏死性小肠结肠炎(OR=0.86,95%CI:0.63~1.19)、新生儿败血症(OR=1.02,95%CI:0.81~1.28)、脑室内出血(OR=0.97,95%CI:0.73~1.29)、脑室周围白质软化(OR=1.04,95%CI:0.44~2.48)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前证据表明,生后早期经气道给予糖皮质激素可有效降低早产儿BPD的发生风险,且不会增加早产儿死亡率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2019年08期 v.22 839-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6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94 ] - 赵璠;杨芳;贺琳晰;
目的对重症患儿经外周静脉持续静点咪达唑仑导致静脉炎发生率进行统计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应用复方黄柏液实施不同方法的湿敷治疗咪达唑仑所致静脉炎,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需要使用咪达唑仑镇静的患儿470例,分析给予咪达唑仑注射液治疗后患儿出现静脉炎的原因。对静脉炎患儿给予复方黄柏液2种不同湿敷方法护理,观察组给予6 h黄柏液冰湿敷,6 h后用黄柏液湿敷治疗方法,对照组仅用黄柏液湿敷。观察两组患儿静脉炎平均恢复时间。结果持续静点咪达唑仑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3.83%,发生的部位均为手背、腕部、肘部及内踝,两组患儿静脉炎发生部位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各程度静脉炎护理有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方法对于咪达唑仑注射液所致静脉炎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U患儿静点咪达唑仑易发生静脉炎,可选择复方黄柏液湿敷对其进行护理,且及时应用6 h黄柏液冰湿敷后,用黄柏液湿敷的护理方法效果显著。
2019年08期 v.22 846-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