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倩;宋冠华;张斌;
目的研究葫芦素B对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MTT法检测葫芦素B对SH-SY5Y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葫芦素B对SH-SY5Y细胞凋亡和生理水平上活性氧含量、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Hoechst 33258染色检测药物处理前后细胞形态的变化。Westernblot检测葫芦素B处理SH-SY5Y细胞24 h前后Bcl-2、Bax、p21、p53等蛋白合成的变化。结果实验浓度范围内,葫芦素B可时间与浓度依赖性地抑制SH-SY5Y细胞增殖;浓度依赖性地诱导SH-SY5Y细胞凋亡、活性氧水平升高和线粒体膜去极化;在蛋白水平上,葫芦素B能诱导凋亡抑制蛋白Bcl-2下调,促凋亡蛋白Bax、p21、p53上调。结论葫芦素B在体外能显著抑制SH-SY5Y细胞增殖,这一影响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ROS积累、线粒体膜去极化及其相关蛋白表达变化来实现。
2015年07期 v.18 757-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44 ] - 付娟;尹宜发;姚霞;杨欣;
目的探讨吲哚-3-原醇(Indol-3-carbinol,I3C)对肺腺癌细胞株A549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A549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的I3C处理(0、25、50、100μg/m L)。细胞培养72 h后,采用M TT观察I3C对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Annexin V-PI/FITC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PI3K、p-AKT、Bax、Bcl-2、Cleavage-PARP、Clevage-Caspase3蛋白的变化。结果 I3C可以呈浓度依赖性地诱导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上调Bax和Cleavage-PARP、Cleavage-Caspase3表达,下调PI3K、p-AKT和Bcl-2,对AKT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 I3C可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而诱导A549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
2015年07期 v.18 761-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7 ] - 王文兰;付彩文;付文浩;柳树芳;王姝莲;程三芳;
目的探讨冬凌草甲素对人胰腺癌SW199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10、20、40μmol/L不同浓度冬凌草甲素(Ori)作用于胰腺癌SW1990细胞,采用CCK-8检测胰腺癌SW1990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RT-PCR法检测Survivin、p21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的Ori作用于胰腺癌SW1990细胞1、2、3 d后,胰腺癌SW1990细胞增殖抑制程度不等,药物浓度越高,抑制程度越高,两者间具有明显剂量与时间依赖性。0、10、20、40μmol/L的冬凌草甲素作用于胰腺癌SW1990细胞24 h后,凋亡率分别为0.87%±0.65%、1.85%±1.02%、5.38%±0.15%和16.60%±0.50%,出现明显的G2/M期周期阻滞。与对照组相比,10、20、40μmol/L的Ori作用于SW1990细胞24 h后,p21 mRNA表达增加,而Survivin mRNA表达下降。结论冬凌草甲素通过诱导凋亡和G2/M期周期阻滞来实现对胰腺癌SW199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Survivin和p21调节信号有关。
2015年07期 v.18 765-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83 ] - 王兰;刘杰;金晨辰;
目的总结分析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联合更生霉素化疗及替加氟联合更生霉素化疗方案治疗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疗效。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使用5-Fu联合更生霉素化疗及替加氟联合更生霉素方案治疗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患者共104例,随访时间12~72个月。分析两组化疗方案的疗效及其对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及肝功能的影响。结果该方案治疗的104例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中,侵蚀性葡萄胎治愈率为92.5%,绒癌治愈率为66.7%。两种化疗方案出现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的疗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二者对肝功能的影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加氟联合更生霉素方案可作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一线化疗方案,其疗效肯定,毒性反应小,适合临床应用。
2015年07期 v.18 768-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2 ] - 朱少飞;唐群新;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雷帕霉素对大鼠吗啡耐受形成的作用。方法选择鞘内置管成功的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M组、C组、MR组和R组(n=8),M组2次/d,连续7 d鞘内注射吗啡20μg;C组2次/d,连续7 d鞘内注射生理盐水;M R组2次/d,连续7 d鞘内注射吗啡20μg,并于第3天第2次注射吗啡同时鞘内注射雷帕霉素2.3μg,连续3 d;R组2次/d,连续7 d鞘内注射生理盐水,并于第3天第2次注射生理盐水前鞘内注射雷帕霉素2.3μg,连续3 d。于鞘内注射前及第1、3、5、7天,第2次鞘内注药后30 min,采用电子Von Frey测痛仪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 WT),最后一次M WT测定结束后,随机取4只大鼠L4~6脊髓背角,采用Western blot测定自噬标记蛋白LC3Ⅱ(LC3Ⅱ/LC3Ⅰ)及自噬调节信号相关蛋白Beclin-1的表达。结果与M组比较,MR组鞘内注射第3、5、7天后,MWT均升高(P<0.05),虽然MR组MWT有降低趋势,但在第7天M WT仅比第1天下降43%,表明第3天后雷帕霉素与吗啡合用能部分逆转吗啡耐受的形成。Western blot结果:与C组比较,M组、R组和MR组第7天脊髓背角Beclin-1、LC3Ⅱ与LC3Ⅱ/LC3Ⅰ表达均上调(P<0.05)。与M组比较,R组和MR组第7天脊髓背角Beclin-1、LC3Ⅱ与LC3Ⅱ/LC3Ⅰ表达显著上调(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与M组比较,第7天MR组脊髓背角Beclin-1表达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升高(P<0.01)。结论吗啡耐受开始形成时合用雷帕霉素可以部分逆转脊髓吗啡耐受的形成。
2015年07期 v.18 772-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7 ] - 李岚欣;杨明正;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β、NSE、s ICAM-1、MMP-2、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舒血宁等常规治疗,另外,观察组和对照组同时给予瑞舒伐他汀20 mg、10 mg口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两组患者血清S100β、NSE、s ICAM-1、MMP-2、hs-CRP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及血清S100β、NSE、s ICAM-1、M M P-2、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S100β[(0.08±0.05)μg/L]、NSE[(7.34±1.33)μg/L]、s ICAM-1[(104.68±10.51)μg/L]、M M P-2[(466.36±79.00)μg/L]、hs-CRP[(5.43±0.56)μg/L]低于对照组[(0.11±0.06)、(8.46±1.80)、(131.91±11.44)、(519.46±81.01)、(7.30±0.80)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S100β、NSE、s ICAM-1、MMP-2、hs-CRP水平,值得在临床治疗上予以推广。
2015年07期 v.18 77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38 ] - 梁美娥;李小峰;张莉芸;许珂;王彩虹;曲世晶;
目的研究甲氨蝶呤(MTX)联合环磷酰胺(CTX)治疗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血清TNF-α、IL-1水平的影响,探讨甲氨蝶呤(M TX)联合环磷酰胺(CTX)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机制。方法建立Ⅱ型胶原诱导的雌性Wistar大鼠CIA模型。取15只未造模的健康大鼠作为健康对照组(A组)。将造模成功的75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5只),B组:造模对照组;C组:小剂量MTX组(每周0.9 mg/kg);D组:大剂量MTX组(每周2.7 mg/kg);E组:小剂量CTX组(每3周24 mg/kg);F组:小剂量M TX联合小剂量CTX组(M TX每周0.9 mg/kg,CTX每3周24 mg/kg)。分别在6周、24周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的水平。结果联合应用MTX和CTX优于小剂量MTX、小剂量CTX单药治疗组。结论 MTX和CTX联合应用在RA的治疗中具有协同效应。
2015年07期 v.18 780-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81 ] - 王煜;刘振宁;赵敏;
目的观察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治疗急性百草枯(PQ)中毒肺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急性百草枯中毒肺损伤患者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20 mg/(kg·d)静脉滴注q12h,连用5 d;观察两组动脉血气、HRCT变化,发生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病例,病死率与死亡病例存活时间。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血清TNF-α、IL-6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动脉氧分压、氧合指数、HRCT改变等均有所改善(P<0.01或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更为显著(P<0.05)。治疗组发生MODS病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MDA水平均下降,治疗组治疗后MDA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OD水平均升高,治疗组治疗后SOD水平升高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TNF-α和IL-6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通过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促炎因子的水平,减轻肺损伤,对急性PQ中毒肺损伤有一定治疗作用。
2015年07期 v.18 784-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59 ] - 张怀忠;吴旭辉;吴功志;彭丛兄;彭旭阳;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于我院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80例,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乌司他丁,对照组患者使用等量生理盐水。检测两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及IL-10等炎症因子水平,同时记录患者的平均气道压(Pmean)及氧合指数(Pa O2/Fi O2)。结果治疗后,两组的TNF-α、IL-6、IL-8、IL-10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NF-α、IL-6、IL-8较低,IL-10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mean降低,Pa O2/Fi O2显著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于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肺部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与全身炎性反应的减少存在一定联系。
2015年07期 v.18 78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43 ] - 张静;张风林;张振安;
目的探讨CA125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矽肺患者血清中的改变。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4月至2014年4月于我院就诊并被确诊为矽肺的男性患者66例,另纳入同期于我院体检的健康男性40例。研究对象分为矽肺组66例、健康人组40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CA19-9)和NSE水平。结果矽肺组血清CA125和NSE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组(PCA125=0.043,PNSE=0.025)。血清CA125和FGF18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601,P=0.003)。血清CA125和NSE水平在Ⅰ期、Ⅱ期和Ⅲ期矽肺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Ⅱ期患者中高于Ⅰ期患者(PCA125<0.001,PNSE=0.001),在Ⅲ期患者中高于Ⅱ期患者(PCA125<0.001,PNSE<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矽肺患者血清CA125水平与FEV1呈负相关(r=-0.11,P=0.04);血清NSE水平与FVC、FEV1、FEV1/FVC之间呈负相关(r=-0.28,PFVC=0.02;r=-0.51,PFEV1=0.042;r=-0.36,PFEV1/FVC=0.019),与CA125呈正相关(r=0.509,PCA125=0.007)。NSE的诊断曲线下面积(0.804,P<0.01)优于CA125(0.773,P<0.01)。当NSE的诊断阈值为12.9 ng/m L时,其诊断的敏感性为71%,特异性为84%,两者联合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8(P<0.01)。结论血清NSE和CA125对矽肺患者诊断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均较好,尤其是两者联合诊断可能成为矽肺的血清学辅助诊断指标。
2015年07期 v.18 791-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3 ] - 李军;韦晓勇;王珊;董小强;闵红星;
目的观察不同通气方法对老年全麻俯卧位脊柱手术患者围术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拟在全麻俯卧位下行腰骶椎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性别不限,年龄65~75岁,体重50~80 kg,体重指数≤25 kg/m2;采用随机法,将其分为3组,每组20例:C组(Vt:10 m L/kg)、LV组(Vt:6 m L/kg)和LV+PEEP组(Vt:6 m L/kg,PEEP:5 cm H2O)。记录麻醉前(T0)、气管插管后仰卧位机械通气10 min(T1)、气管插管后俯卧位机械通气10 min(T2)、气管插管后俯卧位机械通气60 min(T3)、气管拔管后脱氧30 min(T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及呼吸力学指标。结果三组患者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V组同时点比较,C组及LV+PEEP组机械通气期间Ppeak、Pmean较高(P<0.05),但LV+PEEP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组及LV+PEEP组Cldyn明显高于同时点C组(P<0.05),但三组患者Cldyn均随着通气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其中LV组与LV+PEE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4时点,LV+PEEP组Pa O2/Fi O2明显高于C组及LV组,A-a DO2低于C组及L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潮气量联合低水平PEEP(6 m L/kg+5 cm H2O PEEP)通气能够有效改善全麻俯卧位脊柱手术老年患者术后氧合,提高肺的顺应性,有利于此类手术老年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而且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2015年07期 v.18 795-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51 ] - 丁远远;姚鹏;
目的探讨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确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单纯玻璃酸钠组(对照组)与冲击波联合玻璃酸钠组(联合组),分别给予单纯玻璃酸钠及冲击波联合玻璃酸钠膝关节腔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5次为一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2、4、8、12和24周的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估患膝的功能改善状况及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联合组与对照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联合组下降更明显(P<0.05);膝关节功能评分两组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联合组升高更显著(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为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冲击波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2015年07期 v.18 799-8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03 ] - 黄振光;董淳强;蒋霞;温燕;张宏亮;
目的评价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在小儿胆道闭锁行Kasai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HIS抽取2013年我院小儿外科行Kasai手术的胆道闭锁患儿,统计年龄分布及性别比例。按术后是否给予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将患儿分为2组,进行术后12个月的门诊以及电话随访,对比分析两组术后胆管炎的发生情况。对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的用量分布、疗程、用药时机等方面进行统计。结果 2013年我院小儿外科共有54例胆管闭锁患儿行Kasai术,其中男31例,女23例;发生年龄以2个月龄为多见。术后使用静注免疫球蛋白24例,未使用30例,术后胆管炎的发生率分别为29.17%与33.33%(P>0.05)。静注免疫球蛋白组Kasai术后胆管炎的发生时间较长(P<0.05)。使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的单次剂量均为2.5 g;疗程分布以单次最多(9例),疗程≤3 d者占70.83%(17/24);给药时机以术后第1天和第2天最多,占62.50%(15/24)。结论 Kasai术后静注免疫球蛋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延缓胆管炎的发生。
2015年07期 v.18 804-8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8 ] - 佘勇;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后肠道菌群失调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连续收集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12例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患者的资料,根据是否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分为肠道菌群失调组(58例)和非失调组(54例),对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患者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危险因素进行筛选。结果非失调组患者术前应用抗菌药物时间和术中、术后抗菌药物持续应用时间均显著短于失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抗菌药物种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失调组联合应用2种或3种抗菌药物的例数显著少于失调组,非失调组应用青霉素类和氨基糖苷类的比例显著高于失调组。非失调组患者营养不良、肠功能障碍比例和肠外营养天数均显著低于失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情况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以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失调比例为多。结论影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后肠道菌群失调的可能危险因素有术前应用抗菌药物时间和术中、术后抗菌药物持续应用时间、应用抗菌药物种类、营养不良、肠功能障碍比例和肠外营养天数。
2015年07期 v.18 808-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