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 杜鹃素对H2O2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研究

    逯蕾;姜爱雯;杜佩珊;班旭霞;刘云宁;梁江;

    目的研究杜鹃素对H2O2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M TT法检测细胞活力,相差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采用5、10、20μg/m L浓度的杜鹃素处理细胞后,内皮细胞活性呈浓度依赖性增加,细胞存活率提高;与H2O2组相比,细胞皱缩明显减少。杜鹃素20μg/m L可抑制H2O2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结论杜鹃素具有抑制H2O2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作用。

    2015年02期 v.18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75 ]
  • 原花青素对人骨肉瘤Saos-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李灿;江波;李瑞生;张文静;

    目的研究原花青素体外对人骨肉瘤Saos-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骨肉瘤Saos-2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PI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ELISA法检测Caspase-9、Caspase-12、Survivin含量;Bradford法检测SOD、M DA含量。结果 PC在48 h和72 h对Saos-2细胞的体外增殖均具有抑制作用,并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40、80、160μg/m L浓度的PC均诱导Saos-2细胞凋亡;促进Caspase-9和Caspase-12蛋白表达,抑制Survivin蛋白表达;增加细胞内SOD的活性,降低M DA的含量。结论 PC可抑制Saos-2细胞的增殖,可能与其增加机体的抗氧化功能及启动死亡受体通路、内质网通路、线粒体通路这三条途径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2015年02期 v.18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1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6 ]
  • 泼尼松联合霉酚酸酯对比环磷酰胺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系统评价

    张培敏;樊蓉;李想;孙宇;任健;姜珊;史国兵;

    目的系统评价泼尼松联合霉酚酸酯与环磷酰胺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 Med、MEDLINE、Embase、Cochranc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等,检索泼尼松联合霉酚酸酯(MMF)与环磷酰胺(CTX)治疗狼疮性肾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3年12月),对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总缓解率、感染、白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2篇文献(共1 64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泼尼松+CTX组比较,泼尼松+MMF组的完全缓解率及总缓解率高(P<0.01),而感染率、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低(P<0.01),两组间部分缓解率及胃肠道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泼尼松联合MMF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缓解率较泼尼松联合CTX高,感染及白细胞减少的风险较小。

    2015年02期 v.18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1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141 ]
  • 参芎注射液对腹膜透析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

    寿苗林;李素波;张小云;

    目的观察参芎注射液对腹膜透析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腹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4年5月我院肾内科进行腹膜透析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腹膜透析组(对照组)和参芎注射液腹膜透析组(观察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相关临床和生化指标,应用ELISA法检测TGFβ1表达。结果治疗前,两组肌酐透析液与血浓度之比(D/Pcr)、尿素清除指数(KT/V)、肌酐清除率(Ccr)、尿量和超滤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观察组D/Pcr、KT/V、Ccr、尿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超滤量升高(P<0.01)。两组血浆白蛋白(ALB)、钙(Ca)、磷(P)、甲状旁腺素(iP TH)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TGFβ1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TGFβ1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但观察组显著减低(P<0.01)。结论参芎注射液可显著提高腹透患者的超滤量,抑制腹膜细胞的TGFβ1分泌,具有抗腹膜纤维化的功效。

    2015年02期 v.18 135-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19 ]
  • 足叶乙苷为基础的方案在中国复发性肾母细胞瘤极高危组患儿中的应用经验及文献复习

    王倩;蔡炜嵩;吴荣;马赛男;

    目的观察足叶乙苷为基础的方案治疗复发性肾母细胞瘤极高危组患儿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3例治疗案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3例患儿均不同程度从中获益,且未经历Ⅲ/Ⅳ级不良反应。结论应用足叶乙苷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复发性肾母细胞瘤极高危组患儿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探讨。

    2015年02期 v.18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6 ]
  • 谷氨酰胺对肝硬化患者Treg细胞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龚建娥;方云斌;汤维新;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对肝硬化患者调节性T细胞(Treg)的影响及其肠黏膜保护功能,并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62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谷氨酰胺治疗组(观察组),另取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Treg细胞,ELISA法检测白介素-10(IL-10)、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的表达。结果治疗前,两个治疗组Treg细胞比例和IL-10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Treg细胞比例和IL-10表达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个治疗组的DAO和D-乳酸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DAO、D-乳酸表达均降低(P<0.05,P<0.01),且观察组降低的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前,两个治疗组ALT和AST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LT和AST表达均降低(P<0.05,P<0.01),且观察组降低的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谷氨酰胺可以提高肝硬化患者的Treg细胞比例和IL-10表达,调节机体免疫紊乱状态,有利于肠黏膜损伤的修复和肝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借鉴采用。

    2015年02期 v.18 143-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6 ]
  • 前列地尔对AECOPD患者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及疗效分析

    黄国平;郑哲;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对AECOPD患者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AECOPD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前列地尔治疗组(观察组),每组60例。另取本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8-iso-PGF2α、IL-6、TNF-α表达的检测使用ELISA法。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8-iso-PGF2α、IL-6和TNF-α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个治疗组的8-iso-PGF2α、IL-6和TNF-α表达均显著减低(P<0.05、P<0.01),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的Pa CO2、Pa O2、FEV1预计值和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a CO2降低(P<0.05、P<0.01),Pa O2、FEV1预计值及FEV1/FVC均升高(P<0.05、P<0.01),观察组上述指标的改善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咳嗽缓解、呼吸困难消失、啰音消失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62±1.12)d、(2.67±0.62)d、(3.41±0.79)d和(7.36±1.72)d,对照组为(5.85±1.74)d、(3.82±0.81)d、(5.33±1.32)d、(9.64±2.2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8.3%vs.73.3%,P<0.05)。结论前列地尔治疗AECOPD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氧化应激损伤,抑制炎症反应,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2015年02期 v.18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8 ]
  • 维生素B1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IL-8、CRP及肺功能的影响

    郑小蓉;

    目的探讨维生素B1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IL-8、CRP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治疗的COPD患者20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B1。所有患者入院后测定血液中维生素B1含量,治疗后评价两组疗效,并测定患者的血清IL-8、CRP,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采用焦虑抑郁量表(HAD)评价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并对是否合并血糖水平异常进行分析。结果患者血液中维生素B1含量与COPD严重程度呈负线性相关;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vs.75%,P<0.01);稳定期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的血清IL-8为(123.25±18.50)、(158.61±11.27)ng/L,CRP为(20.35±12.46)、(31.68±10.23)m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FEVl、FEVl/FVC(%)为1.66±0.45、82.04±10.65,对照组为1.49±0.50、76.63±11.3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维生素B1用于COPD的辅助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同时降低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及抑郁焦虑发生率,临床疗效较好。

    2015年02期 v.18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3 ]
  • 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观察

    郭伟;高明松;段苗;谭燚;雷维民;

    目的观察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方法选取糖尿病胃轻瘫(DGP)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使用曲美布汀治疗;治疗组30例,使用曲美布汀联合依帕司他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空腹血清胃动素水平、PAGI-SYM症状、胃排空率,以卧立位肱动脉收缩压改变评价自主神经功能,比较总有效率、胃动素水平、卧立位肱动脉收缩压改变及胃排空率。结果 1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总症状积分、空腹血清胃动素水平、卧立位肱动脉收缩压改变及胃排空率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依帕司他可以明显改善DGP患者的消化道临床症状,且效果优于单用曲美布汀,其安全性较好,无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发生,可以作为DGP患者治疗的一线用药。

    2015年02期 v.18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41 ]
  • 两种不同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甲亢的疗效分析

    王科文;赵明利;张亚萍;赵换牢;

    目的比较2种不同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120例初诊的甲亢患者按随机分组的原则随机分成甲巯咪唑(M M I,商品名:赛治)组和丙硫氧嘧啶(PTU)组,每组60例,随诊观察2年后比较各自的临床改善情况。结果与PTU组比较,MMI组临床症状控制时间较短[(6.9±3.7)周vs.(9.8±3.5)周,P<0.05],TSH恢复正常较快[(7.5±4.1)个月vs.(10.3±5.2)个月,P<0.05],且依从性好,治疗2年后的停药人数较多(26 vs.18,P<0.05)。两组白细胞减少、皮疹、甲状腺功能减退、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I组的ALT、AST分别为(38.2±7.9)、(37.8±6.5)U/L,且均低于PTU组[(73.6±12.5)、(69.6±10.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 M I、PTU对甲亢的治疗均有效,但MMI组临床症状控制快,TSH恢复正常快,依从性好,停药早,肝功能损害小,整体疗效较好。

    2015年02期 v.18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5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138 ]
  • 奥卡西平和左乙拉西坦治疗新诊断部分性发作癫疒间患儿的疗效分析

    侯蕴祈;欧阳基鹏;游文霞;杨红姫;刘碧云;钟剑平;

    目的观察奥卡西平与左乙拉西坦对新诊断部分性发作癫疒间患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新诊断部分性发作癫疒间患儿75例,随机分为2组。A组38例,给予奥卡西平治疗,剂量由10 mg/(kg·d)逐渐调整至最低有效量,最高为60 mg/(kg·d);B组37例,给予左乙拉西坦,剂量从5 mg/(kg·d)逐渐调整至最低有效量,最高为60 mg/(kg·d)。治疗12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脑电图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A组的症状完全控制率(63.16%)、好转率(89.47%)与B组(安全控制率70.27%、好转率94.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癫疒间样放电正常率(31.58%)、好转率(71.05%)与B组(37.84%、89.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脑电背景α节律(9.67±1.36)与B组(9.84±1.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脑电图θ频段功率(30.64±7.66)比治疗前(20.67±6.36)明显增加(P<0.05),且高于B组(22.03±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5%)明显高于B组(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卡西平与左乙拉西坦治疗新诊断部分性发作癫疒间患儿均有效,但左乙拉西坦安全性更高。

    2015年02期 v.18 160-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59 ]
  • 血清PCT对危重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导价值

    刘梅;蒋冬梅;张倩;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对危重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的价值,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纳入186例住院危重新生儿,其中,未应用抗菌药物的124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应用抗菌药物的62例新生儿为观察组。对比分析患儿住院时的体温状况和住院后的PCT、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并记录入选患儿预后状况。记录观察组患儿使用抗菌药物当天的PCT、WBC、CRP、体温,以及用药3 d后的PCT水平和体温状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医院感染部位分布情况:肠道感染28例,占45.2%;上呼吸道感染17例,占27.4%;下呼吸道感染9例,占14.5%;泌尿道感染4例,占6.5%。两组患儿入院时的年龄、性别、体温、PCT、WBC、CRP、ESR和治愈例数[观察组:61例(98.39%),对照组121例(97.5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长(P<0.01)。观察组患儿在抗菌药物使用当日,PCT高于入院时(P<0.05),体温、WBC、CRP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使用抗菌药物3 d后,患儿PCT比用药当日显著降低(P<0.05),体温比入院时和用药当日显著降低(P<0.05)。结论通过监测PCT可以指导危重新生儿的抗菌药物应用。

    2015年02期 v.18 164-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83 ]

读者·作者·编者

  • 关于投稿的统计学要求

    <正>作者在投稿时,应在研究方法中写明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和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3.45),并尽可能给出具体的P值(如P=0.023);当涉及到总体参数时,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再给出95%可信区间。对于符合

    2015年02期 v.18 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8 ]
  •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2015年征订、征稿启事

    <正>《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创刊于1998年,是由辽宁省药学会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共同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药学学术期刊。ISSN 1673-0070,CN 21-1516/R。我刊欢迎下列稿件:对医院药学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实验研究、临床药学、药物疗效观察、国内外

    2015年02期 v.18 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9 ]
  •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2014年影响因子及排名

    <正>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4年核心期刊评比中,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主办的《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影响因子为1.080,在全国1989种科技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1.000的期刊共154种;在41种药学类核心期刊中,我刊影响因子排名第2位,综合排名第13位,各项指标较去年均明显提高,

    2015年02期 v.18 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9 ]

药学研究

  • 单因素配伍剂量对经方芍药甘草汤药效组分的影响

    朱广伟;张贵君;王晶娟;毛莹;汪萌;

    目的研究中药经方芍药甘草汤中炙甘草或醋白芍单因素配伍剂量变化对其药效组分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建立中药药效组分质量评价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单因素配伍剂量的醋白芍和炙甘草为载体,以经方芍药甘草汤作为对照,按照汤剂制备供试品溶液,采用HPLC-DAD法,三波长同时测定药效组分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甘草酸(λ=230 nm)、甘草苷-甘草素(λ=276 nm)、异甘草苷-异甘草素(λ=360 nm)的含量。结果醋白芍剂量12 g不变时,其药效组分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的含量随炙甘草的剂量变化如下(mg/m L,n=3):炙甘草12 g,醋白芍组分含量为1.90-0.89-3.45-0.53;炙甘草为1、6、9、15、18 g时,醋白芍组分含量均降低。炙甘草剂量12 g不变时,其药效组分甘草酸-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苷-异甘草素的含量随醋白芍的剂量变化如下(mg/m L,n=3):醋白芍12 g,炙甘草的组分含量为9.06-3.19-0.76-0.77-0.15;醋白芍为1、6、9、15、18 g时,炙甘草组分含量均降低。结论 1炙甘草或醋白芍配伍剂量变化时,其药效组分的溶出率与经方比较有显著差异,表明改变中药的配伍剂量其功效会产生变化;2醋白芍-炙甘草剂量比越接近1∶1,其相应的药效组分溶出率越高;3醋白芍的4种药效组分总含量随炙甘草配伍剂量变化规律:炙甘草12 g>9 g>15 g>6 g>18 g>3 g>1 g,药效组分总量为6.77~4.15 mg/m L;4炙甘草的5种药效组分总含量随醋白芍配伍剂量变化规律:醋白芍12 g>9 g>15 g>6 g>18 g>3 g>1 g,药效组分总量为13.93~10.34 mg/m L;5炙甘草剂量对芍药甘草汤药效组分总量的影响大于醋白芍。

    2015年02期 v.18 168-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9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160 ]
  • 应用暴露相关的剂量估算模型(ERDEM)构建甲胺磷的大鼠生理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BPK/PD)模型

    巢迎妍;张辉;刘艳;张晓菲;

    目的为了解有机磷类杀虫剂——甲胺磷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方法采用暴露相关的剂量估算模型(ERDEM)构建大鼠的生理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型。模型结构包括完整的胃肠道、肝脏代谢、尿排泄、粪便消除以及甲胺磷对乙酰胆碱酯酶(ACh E)的双分子模式抑制。结果该模型可对多种给药途径后的血药浓度进行拟合。尿中累积排泄率为剂量的52.7%,粪消除为剂量的2.4%(相应的实验数据为52%和2.7%)。对大鼠血液及脑内ACh E活性亦有近似的模拟。对一组未用于模型优化的血ACh E活性剂量效应的模拟证明模型具有优良的预测能力。结论所构建的甲胺磷的大鼠PBPK/PD模型有助于甲胺磷的健康风险评估和多个有机磷的累积风险评估。

    2015年02期 v.18 17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90 ]
  • 沉淀滴定法测定普罗碘铵注射液含量的不确定度分析

    吴玮;

    目的建立沉淀滴定法测定普罗碘铵注射液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分析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建立滴定法测定含量的数学模型,分析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并对各个不确定度进行评估、计算。结果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0.36%,扩展不确定度为0.72%(k=2)。结论建立的不确定度方法可适用于沉淀滴定法测定普罗碘铵注射液含量的不确定度分析,并对药品质量标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02期 v.18 17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1 ]
  • 甘油止痒洗剂中苯酚和薄荷脑的含量测定

    赵磊;程丽萍;郇瑜;赵洪雨;苑振亭;

    目的建立GC法测定甘油止痒洗剂中苯酚和薄荷脑的含量方法,为甘油止痒洗剂质量控制提供有效的分析手段。方法色谱柱:以Zebron ZB-Wax(0.32 mm×30.0 m,0.50μm)毛细管柱为色谱柱,柱温为60℃,以8℃/min速率升温至160℃,保温10 min,进样口温度180℃,FID检测器,检测器温度300℃。空气流速为300 m L/min,分流比为20∶1。进样量1μL。结果苯酚和薄荷脑的线性范围分别是0.5~10、0.25~5 mg/m L,回归方程分别是A=1 260.1×103C-121.9×103(r=0.999 9)和A=1 288.8×103C-72.3×103(r=0.999 9)。苯酚和薄荷脑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7%(RSD=0.68%)和99.51%(RSD=0.63%)。结论该方法简单,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止痒洗剂中苯酚和薄荷脑的含量测定。

    2015年02期 v.18 181-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38 ]
  •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的替硝唑浓度

    郭志磊;孔敏;

    目的建立固相萃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替硝唑浓度的方法。方法血浆样品经C18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后进样。色谱柱:HyperS il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磷酸二氢钾(含0.1%三乙胺,磷酸调pH=3.2)-乙腈(89∶11),柱温:25℃,流速:1 m L/min,检测波长:236 nm,进样量:30μL。结果替硝唑血药浓度在0.5~50 mg/L之间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5),线形方程Y=1.012 C-0.053 1,相对标准偏差<5%,回收率>90%。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灵敏度高,适用于替硝唑的血药浓度检测。

    2015年02期 v.18 183-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9 ]
  • 黑木耳多糖的止咳化痰药理作用研究

    刘军;王昕;

    目的探讨黑木耳多糖(AAP)在氨水致咳小鼠中的止咳化痰作用。方法将60只小鼠(约6周)随机分成6组:AAP低、中、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50、100、200 mg/kg),桂龙咳喘宁组(500 mg/kg),氯化铵组(或可待因组),空白对照组。比较6组小鼠的咳嗽潜伏期、咳嗽次数、咳嗽抑制率、止咳活性以及酚红排泌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AP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的咳嗽次数均减少(P<0.05),咳嗽潜伏期延长(P<0.05)。AAP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的潜伏期(F=10.89,P<0.01)、咳嗽次数(F=4.192,P=0.0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AP高剂量组小鼠的酚红排泌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t=2.695,P=0.015),而AAP低、中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黑木耳多糖有止咳化痰的功效。

    2015年02期 v.18 186-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21 ]

临床药学

  • 临床药师参与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

    邱爽;崔向丽;王华光;刘丽宏;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术后感染的治疗和药学监护的方法。方法临床药师参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以围手术期用药、抗菌药物的调整及血药浓度监测等为工作重点,进行药学干预和药学监护。结果临床药师积极参与治疗,提供药学监护,协助医生较为成功地治愈患者,并对万古霉素治疗MRSA有了新的认识。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2015年02期 v.18 18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3 ]
  • 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道损伤患者的药学干预

    郭丽萍;陈聪琴;邓娇;赵庆春;

    目的探讨对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道损伤患者进行药学监护的方法。方法为1例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道损伤患者制订并实施个体化的药学监护计划,同时根据药物的临床疗效及时调整药学监护方案。结果临床药师以抗血小板药物和质子泵抑制剂的合理使用作为切入点,开展药学监护。结论对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道损伤患者实施全程的药学监护,可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的药物治疗问题,促进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水平。

    2015年02期 v.18 192-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95 ]
  • 一例泌尿系感染性结石患者感染性休克的药学监护

    白向荣;闫素英;牟燕;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中全程化药学监护的作用。方法根据感染性休克的疾病特点和患者的自身因素,总结针对该类患者实施药学监护的要点。结果临床药师参与制订抗感染治疗方案、药物剂量、药物疗效、药物的遴选、不良反应等,并将其作为药学监护的要点。结论临床药师对患者提供药学监护,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药物治疗团队的一员。

    2015年02期 v.18 196-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66 ]
  • 大株红景天注射液的临床应用分析

    李艳娇;张晓荧;周微;金明媛;宋燕青;

    目的了解我院大株红景天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情况,探讨其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抽取的500份使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的病历进行调查,结果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统计的500份病历中,共有16个临床科室应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用于冠心病心绞痛213例(42.6%)。在合理用药方面存在不规范现象,其中适应证相符率为42.6%,配药溶媒规范率为65%,用药疗程规范率为4.6%。而在单次用量及用药频率的规范率为100%。本次调查未发现与大株红景天注射液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我院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的使用中存在不合理现象,建议临床医生及护士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用药,避免医疗纠纷。

    2015年02期 v.18 199-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6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81 ]

安全用药

  •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致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病例分析

    刘艳波;周龙洋;吕礼安;

    目的分析第3代头孢菌素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的不良反应情况,并研究其相应的临床防治对策。方法在我院内科住院患者中,随机选取接受过第3代头孢菌素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79例,统计其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情况,以及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分析、评价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77例患者在服药约1周时,出现不同程度的注意力减退、容易疲劳、嗜睡、记忆力下降、呆滞、妄想、幻听、幻视、烦躁不安、意识障碍、认知能力异常等中枢神经系统一般不良反应;4例患者在服药约1~2周时,表现出中枢神经系统肾性脑病的严重不良反应。经过及时抢救和对症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均明显减退或痊愈。结论第3代头孢菌素能够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因此,在治疗期间需严格控制药量,不可长期大剂量应用,在发现不良反应症状后应立即停止用药,并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对于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严重中枢性肾性脑病患者应积极抢救,必要时行血液透析治疗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2015年02期 v.18 202-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92 ]
  • 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不良反应分析

    袁耀;张建丰;施松青;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安全性。方法对9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给予5 mg唑来膦酸注射液,观察用药后1个月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将患者分为发生组及未发生组,对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90例患者用药后发热、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白细胞减少、轻微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分别为21.11%、14.44%、11.11%、13.33%、4.44%、2.22%,总发生率为45.56%;发生组与未发生组骨钙素水平、钙剂、骨吸收抑制剂、内分泌调节药物使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内分泌调节药物(OR=0.71,P<0.05)是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用钙剂(OR=0.83,P<0.05)、骨吸收抑制剂(OR=1.23,P<0.05)是不良反应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程度较轻,辅之以钙剂、骨吸收抑制剂治疗可减少不良反应。

    2015年02期 v.18 205-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52 ]
  • 长期使用以脂肪乳为基质的药物致Ⅲ/Ⅳ度血小板下降三例

    李萌;戎佩佩;吴玥;杨健;龚虹云;宋金春;

    1例长期使用中长链脂肪乳、氟比洛芬酯的鼻咽癌患者,在未做放化疗期间发生Ⅳ度血小板减少,未停药情况下输注血小板、升血小板药物无效;1例长期使用榄香烯脂肪乳的肺癌患者Ⅲ度血小板减少,输血小板后恢复,再次使用氟比洛芬酯、中长链脂肪乳后血小板Ⅱ度减少;1例食管癌患者使用榄香烯后血小板逐日下降至Ⅲ度,停药后渐升,再次使用又下降。这4种药物皆含有脂肪乳,提醒医生关注长期使用脂肪乳引起血小板下降的现象。

    2015年02期 v.18 209-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3 ]

药敏分析

  • 1332株葡萄球菌的标本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叶鸿雁;谢红意;葛婷婷;乐旭波;张丹丹;乐群燕;

    目的了解我院葡萄球菌的临床分布及对常用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控制感染及经验用药提供有力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3年我院分离的葡萄球菌,采用西门子Micro Scan Walk Away40SI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系统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按CLSI M100-S23进行判断,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中共检出葡萄球菌1 332株,MRSA和MRCo NS的发生率分别为51.7%(372/720)和80.4%(492/612),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达托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结论我院相关结果与全国耐药监测数据比较,有地区性差异,只有不断提高监测水平,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才能减少耐药菌的发生。

    2015年02期 v.18 21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4 ]

综述

  • 替莫唑胺治疗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化疗耐药机制

    陈欢欢;蔡炜嵩;

    胶质瘤约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50%以上,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为WHOⅣ级胶质瘤,复发率高,5年生存率不到10%。化疗是GBM综合治疗中的重要一环,而替莫唑胺作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基石化疗药物在临床广泛应用,然而因其化疗耐药性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的进一步提高。本文针对目前胶质瘤化疗药物的主要耐药机制:多药耐药、DNA损伤修复机制、凋亡通路异常、胶质瘤干细胞学说等几个方面,结合替莫唑胺药理机制进行分析、总结,希望对提高替莫唑胺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中的疗效有一定启示。

    2015年02期 v.18 215-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27 ]
  • 甲状腺激素在免疫应答方面的研究进展

    边原;李刚;杨勇;龙恩武;肖洪涛;蔡璐璐;

    血清总三碘甲腺原氨酸(T3)、血清总甲状腺素(T4)是免疫应答的调节剂,可以通过基因组和非基因组机制调节免疫应答。本文概述了甲状腺激素在先天和后天适应性免疫应答方面的作用,通过研究甲状腺激素和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信号机制,提出新的治疗策略,提高临床免疫应答。

    2015年02期 v.18 219-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83 ]
  • 支气管哮喘临床治疗最新进展

    刘萍;司继刚;

    支气管哮喘患者普遍存在症状控制不理想,特别是重症哮喘病的患者,急需改进治疗方法。最近,两种新的治疗方法已批准用于哮喘治疗:可用于哮喘的单抗疗法,即结合Ig E抗体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支气管热成型,是利用无线电频率能量输送到气道达到降低气道平滑肌阻力的方法。另外,正在研发或新用于临床的药物疗法,包括针对炎性细胞因子的生物制剂,如白细胞介素(IL)-5和IL-13,1次/d吸入的糖皮质激素、超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新型长效M受体阻滞剂及花生四烯酸途径阻滞剂等。

    2015年02期 v.18 223-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8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56 ]
  • 缓释微球抗肿瘤研究进展

    黄琳琅;万斯斯;

    目的介绍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微球在抗肿瘤研究方面的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近年来的期刊。结果国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是通过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微球外包裹小分子、外加保护剂或黏附壳聚糖达到靶向肿瘤组织的作用,降低抗肿瘤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国内学者将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微球技术应用于一些半衰期短但疗效明显的抗癌药物,通过包裹到微球中延长其抗肿瘤作用。结论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微球骨架材料,能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抗肿瘤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在体内达到缓释、长效的目的。

    2015年02期 v.18 226-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5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41 ]

短篇论著

  • 盐酸吡柔比星在67例乳腺癌患者中的用药情况调查

    刘正军;朱振伟;

    目的调查本院67例乳腺癌患者应用盐酸吡柔比星的情况,并尝试建立细胞毒类药物应用评价方法。方法建立Excel综合分析表评价病例单位体表面积用量、肝肾功能及用药过程监护情况等。结果 128例(41.8%)用药剂量在说明书推荐剂量范围内;236例(53.73%)用药前3 d没有常规心电图检查记录;3病例资料完整可进行肾功能评估的66例(98.5%),可进行肝功能评估的58例(86.6%)。结论本院乳腺癌病例在盐酸吡柔比星用药剂量、临床监护等方面有待进一步规范。

    2015年02期 v.18 229-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3 ]
  • 钙离子拮抗剂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血压晨峰现象影响的临床对照研究

    邢芸芸;李欣;

    目的研究不同钙离子拮抗剂与ARBs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血压晨峰现象的影响。方法 16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4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组、非洛地平缓释剂组、硝苯地平控释片组、缬沙坦组,每组40例。服药8周后,分别比较不同降压药物对血压晨峰的影响。结果治疗8周后,各组观察指标(24hS BP、24hD BP、清晨自测SBP、清晨自测DBP)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与缬沙坦组比较,对血压晨峰的控制苯磺酸氨氯地平组优于缬沙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硝苯地平控释片组对血压晨峰的影响优于缬沙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苯磺酸氨氯地平组对晨峰现象的影响优于非洛地平缓释剂组和硝苯地平控释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钙离子拮抗剂及缬沙坦均能有效控制血压晨峰现象,其中以苯磺酸氨氯地平对清晨血压控制的有效率最为理想。

    2015年02期 v.18 231-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36 ]
  • 中枢神经系统用药与老年人跌倒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刘青;董文伟;

    目的研究服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与老年人跌倒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在本社区60~75岁人群中随机分发问卷,调查在过去1年中服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同时有跌倒史的人群样本。通过回归分析研究在老年人群中服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和跌倒风险的相关性。结果调查4 696人,男2 546人,女2 150人,平均年龄66.3岁,21.7%的被调查者有跌倒史。与老年人跌倒风险相关(OR,95%CI)的中枢神经性药物有:阿片类药(2.4,1.5~3.7)、非阿片类止痛药(1.7,1.4~2.1)、抗癫疒间药(2.8,1.5~5.1)、抗抑郁药(2.8,1.9~4.1)、抗焦虑药(1.5,0.9~2.6)。其中阿片类药与老年人的跌倒风险明显相关,抗精神病药与跌倒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多数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与老年人跌倒风险相关,并能使跌倒风险增加2~3倍。

    2015年02期 v.18 235-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48 ]

药房·药事管理

  • 具有ATC编码的基因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分析与评价

    王绍钧;雷凌;周静;

    目的分析基因药物在我院的临床使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查询《新编药物学》(第17版)基因药品ATC编码,通过编码在世界卫生组织网站"http://www.whocc.no/atc_ddd_index"查询准确的DDD值,然后对我院2011-2013年具有ATC编码的基因药物的品种、数量、金额、DDDs、DDDc、B/A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基因药物的消耗金额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G-CSF用量较大(约占40%)。国产品种和企业在各年的消耗金额前10名的药品排序中,呈上升趋势。结论基因药物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临床使用合理。

    2015年02期 v.18 238-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4 ]
  • 开展专项处方点评及问责对我院中药注射剂使用合理性的影响

    白慧东;张勤仓;于鲁海;

    目的回顾分析我院开展专项处方点评及问责对中药注射剂使用合理性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我院消耗金额、用药频度排名靠前的中药注射剂当月出院病历各10份,进行专项处方点评和干预,对比干预前后中药注射剂使用合理性的变化。结果干预后,适应证不适宜及病历中无用药分析记录情况明显减少(P<0.01),用法用量错误、溶媒种类及用量错误、疗程偏长的情况改变不大(P>0.05)。结论对中药注射剂的专项处方进行点评和干预,使本院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问题,需行进一步的干预。

    2015年02期 v.18 242-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54 ]
  • 1239例儿科住院电子医嘱不合理用药分析

    张海霞;彭翠英;李静;何莉梅;杨智;龙荣;何周康;

    目的了解住院电子医嘱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促进安全、有效、经济地用药。方法收集我院儿科不合理电子医嘱1 239例,对其类型、涉及的药物种类和具体品种、各科室不合理医嘱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位居前3位的不合理用药类型为药物剂量不当、输液速度不当及电脑输入错误。涉及药物最多者为抗菌药物,占27.93%。所有科室中,重症医学一科不合理医嘱数最多,达92例。相对于内科病房,康复科和外科病房发生不合理用药例数较少。结论药师对电子医嘱的审核能保障用药安全,同时需要药师和临床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减少用药错误。

    2015年02期 v.18 245-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73 ]

  •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稿约

    <正>《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原名《辽宁药物与临床》,创刊于1998年,是由辽宁省药学会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共同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药学学术期刊,已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等重要国外数据库收录。本刊为月刊,大16开本,每月25日出版。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0070,国内统一刊号CN 21-1516/R,邮发代号:8-36。

    2015年02期 v.18 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