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作者·编者

专家笔谈

  •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及治疗

    高媛;谭明旗;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是指真菌引起的支气管肺部真菌感染,不包括真菌寄生和过敏所致肺部改变。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确诊困难,临床上会出现漏诊、误诊现象,延误疾病治疗,同时本病预后差,病死率高。本文对其定义、病原学特点、临床症状及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及常用药物进行综述。

    2009年03期 v.12 153-155+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35 ]

论著

  • 七氟烷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肺组织氧自由基的影响

    柴军;王大为;沈洁;

    目的通过建立在体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七氟烷对缺血再灌注后肺组织氧自由基(OFRs)表达的影响,探讨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和七氟烷肺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96只雄性wistar大鼠,参照改良的Eppinger方法建立在体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共分4组,每组24只大鼠。C组:开胸游离左肺门,未行肺门阻断;IR组:阻断肺门45min后开放再灌注;Sev-C组:吸入1MAC七氟烷30min,游离肺门不阻断;Sev-IR组:吸入七氟烷30min后阻断左肺门45min,然后开放再灌注。每组包括3个时点:缺血阻断45min、再灌注60min、再灌注120min,每时点6只大鼠,另外再灌注120min时,各组另取6只大鼠行支气管灌洗。记录各时点MAP、SpO2,测定W/D、肺通透指数(LPI),生化法检测肺组织MDA、SOD和MPO含量。结果与C组和Sev-C组比较,IR组和Sev-IR组再灌注后W/D、LPI均上升(P<0.05),Sev-IR组W/D、LPI升高的程度低于IR组(P<0.05);IR组再灌注60min、120min肺组织MDA、MPO含量增加(P<0.05),SOD含量减少(P<0.05)。Sev-IR组MDA、MPO增加、SOD减少的程度都低于IR组(P<0.05)。结论肺缺血再灌注后血管通透性增加,再灌注后肺损伤的机制与OFRs产生过多有关,七氟烷预处理能抑制OFRs的生成,对再灌注后肺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009年03期 v.12 156-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148 ]
  • 瑞芬太尼对脂多糖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大鼠肺脏Toll样受体4的影响

    马铃;李万冬;陈卫民;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对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的影响。方法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n=8):对照组(C组),肺损伤组(LPS组)和瑞芬太尼组(R组)。分别于气管内给药前、给药1h、3h和5h记录平均动脉压和心率,行动脉血气分析。注药、机械通气5h后测定TLR4mRNA和蛋白表达,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LPS组及R组TLR4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加,BALF中TNF-α增加。与LPS组比较,R组TLR4mRNA表达增高,BALF中TNF-α增加。肺组织损伤程度从轻至重分别为C组、LPS组、R组。结论瑞芬太尼能加重LPS诱导的ALI大鼠肺组织的损伤,其作用机制与上调TLR4表达有关。

    2009年03期 v.12 159-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1 ]
  • 白藜芦醇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郑云华;李值;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对神经行为进行评分,再灌注6h后测定大鼠脑组织中MDA含量、GSH-Px及SOD活性。结果白藜芦醇能明显改善大鼠行为障碍,提高GSH-Px、SOD酶活力,降低MDA含量。结论白藜芦醇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抗自由基损伤等作用有关。

    2009年03期 v.12 162-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54 ]
  •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期后循环缺血的疗效

    刘华岩;张朝东;

    目的观察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期轻中度后循环缺血的疗效。方法入选8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长春西汀注射液静滴,每日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口服,疗程为2周。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第14天的神经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情况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第7天和第14天的NIHSS评分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对轻中度后循环缺血急性期的治疗具有显著效果。

    2009年03期 v.12 164-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40 ]
  • 尼莫地平静脉应用和术中灌洗对预防血管痉挛作用的临床研究

    夏俊哲;陶钧;梁传声;王运杰;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围手术期静脉应用以及术中灌洗对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手术后血管痉挛预防的临床疗效。方法统计我科2005年1月至2009年2月经手术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根据围手术期是否规范使用尼莫地平以及术中是否同时进行术野内灌洗分为3组,分析其与血管痉挛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围手术期规范使用尼莫地平患者术后血管痉挛发生率(23.2%)明显低于未规范使用该药物者(36.3%),P<0.01;术中同时进行灌洗组血管痉挛发生率最低(12.5%),灌洗组与单纯静脉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出现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静脉用药组为13.7%,同时辅助术中灌洗组为20.0%,而对照组为32.7%。结论围手术期静脉内使用尼莫地平可以有效降低术后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并减少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比例,术中灌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一步增加这种抗血管痉挛的作用和效果。

    2009年03期 v.12 16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14 ]
  • 神经节苷脂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

    陈姝;巴方;张志强;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GM-1)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9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均常规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脑细胞、改善循环等治疗。对照组1给予GM-1治疗,对照组2给予高压氧治疗,观察组给予GM-1联合高压氧治疗,10d后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6.7%)高于对照组1(73.3%)和对照组2(7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M-1联合高压氧治疗脑梗死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2009年03期 v.12 168-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4 ]
  • 患者自控镇静用于眼底手术的临床研究

    李存友;王舒燕;孟凌新;

    目的探讨球后阻滞眼底手术患者应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自控镇静(PCS)的优越性。方法42例择期球后阻滞眼底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P组15例,应用1%异丙酚;R组15例,应用0.5%异丙酚+0.001%瑞芬太尼;C组12例,空白对照组。PCS组(P组、R组)采用爱朋全自动注药泵,选择负荷剂量+持续背景输注+PCS(LCP模式)静脉输注异丙酚和(或)瑞芬太尼。术中监测BP、HR、SpO2、RR、听觉诱发电位(AAI)、镇静评分(Ramsay评分)、患者合作评分、术者满意度,术后随访患者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术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MAP、HR、SpO2和A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RR显著低于P组、C组(P<0.05),PCS组的镇静评分、合作评分、满意度评分、球后阻滞疼痛评分明显优于C组(P<0.05),PCS组用药量个体差异较大。三组均无术后恶心、呕吐等现象。结论应用异丙酚、瑞芬太尼进行PCS可安全用于球后阻滞眼底手术,是一种适用于不同患者的较理想的方法。

    2009年03期 v.12 170-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0 ]
  • 罗哌卡因伍用哌替啶、吗啡或曲马多用于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效果的比较

    陈艳红;许霁虹;张铁铮;刘晓江;

    目的对比观察罗哌卡因伍用哌替啶、吗啡或曲马多用于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复合哌替啶(A组)、复合吗啡(B组)和复合曲马多(C组),各30例,分别于用药后4、8、24和48h观察血压、心率、脉搏血氧(SpO2)、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B组、C组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大于A组、B组(P<0.05)。三组患者均无明显的呼吸抑制,B组有3例发生瘙痒,C组53%的患者出现多汗;三组患者恶心的发生率分别为5.6%、51.0%和54.3%,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9.0%、54.6%、57.6%。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哌替啶用于术后PCEA的效果优于罗哌卡因复合吗啡或曲马多,而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能获得平衡镇痛的较好方法。

    2009年03期 v.12 173-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97 ]
  • 瑞芬太尼对小儿异丙酚静脉注射痛的预防作用

    李璐;陈宏志;龙波;孟凌新;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减轻小儿异丙酚麻醉诱导时所引起的注射痛及其具体的实施方案。方法98例ASAⅠ级需要全身麻醉的小儿,随机分为3组:芬太尼组(F组)、瑞芬太尼组(R组)、瑞芬太尼与利多卡因混合液(RL组)。观察预注不同药物对静脉给予异丙酚后所致的小儿疼痛反应,即Ambesh评分。结果RL和R组异丙酚静脉注射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RL组混合利多卡因能够明显降低异丙酚引起的注射痛(P<0.05)。结论静脉预先给予0.5μg/kg瑞芬太尼可以明显减轻小儿由异丙酚诱导引起的注射痛,混合应用利多卡因可以进一步降低疼痛发生率。

    2009年03期 v.12 175-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67 ]
  • 纳洛酮对急性酒精中毒患者血浆β-内啡肽水平的影响

    胡晓;崔雪阳;

    目的观察纳洛酮对急性酒精中毒患者血浆β-内啡肽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5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2例,采用补液利尿常规治疗;实验组4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纳洛酮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和治疗前后1h、2h血浆β-内啡肽水平。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血浆β-内啡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纳洛酮能够降低血浆β-内啡肽的水平,用于治疗急性酒精中毒安全有效。

    2009年03期 v.12 17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101 ]
  • 欣母沛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

    朱宇;文艳芬;邹艳贤;

    目的比较欣母沛与宫腔填纱在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收治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111例。35例为欣母沛治疗组,76例为宫腔填纱治疗组,并对两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欣母沛组均成功止血,且无一例产褥感染、晚期产后出血;宫腔填纱组75例成功止血,1例止血效果欠佳,出血量达3000mL,行子宫次全切,术后24h拔纱,发生晚期产后出血2例,产褥感染5例。结论欣母沛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疗效好,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2009年03期 v.12 179-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158 ]
  • 地尔硫与西地兰联合静脉应用控制快速性房颤心室率的疗效

    耿宁;刘兴利;孙兆清;孙英贤;

    目的比较地尔硫与西地兰联合静脉应用与地尔硫单独静脉应用对房颤快速心室率的控制。方法收集我院心内科2008年1-9月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患者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地尔硫与西地兰联合静脉应用组(A组)及地尔硫单独静脉应用组(B组),每组各25例患者。A组与B组均先给予地尔硫0.25mg/kg静脉推注,继以10mg/h持续静脉泵入,观察15min后,如心率大于100次/min,再次给予地尔硫0.25mg/kg静脉推注。A组于首次应用地尔硫时,给予西地兰0.4mg静脉推注。结果用药过程中,A组5例、B组3例患者转为窦性心律。A组进入评价的20例有效17例(85%),B组进入评价的22例有效11例(50%)。A组有效率高于B组(P<0.05)。结论地尔硫与西地兰联合静脉应用控制房颤快速心室率的效果优于地尔硫单独静脉应用。

    2009年03期 v.12 181-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7 ]
  • 头孢妥仑匹脂片联用清淋颗粒治疗非复杂性尿路感染疗效

    商惠萍;张蓓茹;刘大军;李德天;

    目的观察头孢妥仑匹脂片联用清淋颗粒和单用头孢妥仑匹脂片治疗非复杂性尿路感染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治疗组99例给予头孢妥仑匹脂片联用清淋颗粒,对照组97例单用头孢妥仑匹脂片,疗程3~14d。结果治疗组总的临床治愈率为94%,总有效率为99%,对照组总的治愈率为88%,总有效率为92%。结论头孢妥仑匹脂片联用清淋颗粒治疗非复杂性尿路感染较单用头孢妥仑匹脂片获得更好的疗效。

    2009年03期 v.12 182-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2 ]
  • 噻托溴铵联合福莫特罗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林琳;赵立;

    目的观察噻托溴铵联合福莫特罗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46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3例,常规给予福莫特罗治疗;治疗组23例,噻托溴铵联合福莫特罗吸入治疗,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肺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对FEV1的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减轻日常症状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各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吸入噻托溴铵与福莫特罗联合治疗COPD,疗效优于单药治疗。

    2009年03期 v.12 184-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60 ]
  • 头孢曲松钠治疗大肠杆菌所致疾病机制的研究

    方文刚;兰宇;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对大肠杆菌(E.coliK1)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对照实验,培养E.coliK1至最佳状态,实验组细菌加入头孢曲松钠100μg,对照组加入生理盐水,孵育1h。通过western-blot方法检测E.coliK1外膜蛋白A的表达变化,软件分析蛋白表达灰度值。结果实验组OmpA与对照组比较,表达量明显下降。结论头孢曲松钠可以诱导E.coliK1的外膜蛋白A表达下降,从而影响E.coliK1外膜的完整性。

    2009年03期 v.12 186-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0 ]
  • 米氮平与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临床对照研究

    赵青霞;

    目的评价米氮平与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确诊的90例抑郁症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米氮平组45例,文拉法辛组45例。疗程8周,评定两组疗效、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米氮平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文拉法辛相当。结论米氮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疗效与起效时间与文拉法辛相当,且服用方便,可作为治疗抑郁症的一线药物。

    2009年03期 v.12 187-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29 ]

药学研究

  •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8∶1)药效学比较研究

    余洋;李平;王秀英;

    目的考察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8∶1,PPCL-SBT(8∶1)]、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4∶1,PPCL-SBT(4∶1)]、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8∶1,PPCL-TZBT(8∶1)]的体内抗菌试验,比较3种受试物的ED50值。方法分别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肺炎克雷伯菌(K.pneumoniae)、大肠杆菌(E.coli)作为感染菌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对已感染的小鼠按不同组别分别静脉注射PPCL-SBT(8∶1)、PPCL-SBT(4∶1)和PPCL-TZBT(8∶1)各剂量,计算半数有效量(ED50)。结果PPCL-SBT(8∶1)、PPCL-SBT(4∶1)和PPCL-TZBT(8∶1)对S.aureus感染小鼠的ED50分别为803.8、947.8和785.7mg/kg,对K.pneumoniae感染小鼠的ED50分别为685.4、670.1和544.5mg/kg,对E.coli感染小鼠的ED50分别为1108.7、1133.9g和1076.4mg/kg。其ED50值经t检验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CL-SBT(8∶1)、PPCL-SBT(4∶1)和PPCL-TZBT(8∶1)对S.aureus、K.pneumoniae、E.coli感染的小鼠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且体内的抗菌作用相当。

    2009年03期 v.12 189-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5 ]
  • 正交设计优选风寒感冒颗粒中葛根素的提取工艺

    林清;吴雪梅;马晓鹂;

    目的优选风寒感冒颗粒的制备工艺。方法以处方中葛根的主要药效成分葛根素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筛选最佳制备工艺条件。结果本制剂的优化条件为加8倍量的水,煎煮2次,每次30min,浸泡1.0h。结论优选出最佳制备工艺方案能确保产品质量。

    2009年03期 v.12 192-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7 ]
  • 盐酸二甲双胍渗透泵控释片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考察

    尹飞;李威;潘卫三;

    目的研究盐酸二甲双胍渗透泵控释片的制备工艺及体外释药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结果盐酸二甲双胍渗透泵控释片的体外释药符合零级释放规律,释药速率受PEG种类、PEG用量、包衣膜重量影响较大,在一定范围内,释药孔大小、片芯硬度、溶出介质pH值和桨转速对其影响较小。结论盐酸二甲双胍渗透泵控释片工艺稳定,能够达到9h明显的恒速释药。

    2009年03期 v.12 194-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5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43 ]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兔血浆中盐酸氯胺酮含量

    金岩;郑云华;陆艳清;赵铁;段旭;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兔血浆中盐酸氯胺酮含量。方法采用岛律LC-6A液相色谱仪,色谱柱:Diamonsil C18柱(20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水(50∶50),流速:1.0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75nm。用高氯酸沉淀血浆蛋白,以非那西丁为内标,测定血浆中盐酸氯胺酮的浓度。结果血浆中杂质不干扰样品峰和内标峰,1.0、10.0、100.0μg/mL的回收率分别为93.9%,88.1%,85.6%;批内精密度均小于8.0%,批间精密度均小于9.0%,最低检测限为0.1μg/mL,线性范围为1.0~100.0μg/mL。结论该方法稳定且精密度好,准确可靠,适用于盐酸氯胺酮血浆浓度测定。

    2009年03期 v.12 197-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9 ]
  • RP-HPLC法测定人血浆中盐酸氨溴索的浓度

    孙亚欣;肇丽梅;邱枫;何晓静;

    目的建立RP-HPLC测定人血浆中盐酸氨溴索含量的方法。方法选用Hypersil-BDS C18柱(5.0mm×150mm,粒径5μm),流动相:乙腈-pH值7.5磷酸钠缓冲液(65∶35),流速:0.9mL/min,检测波长:248nm,柱温:25℃。结果该方法低、中、高3种浓度的提取回收率为85.2%~97.7%,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差为0.77%~12.2%(n=6),在20~640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结论本法简便、灵敏、专属性强,能满足含量测定及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需要。

    2009年03期 v.12 199-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56 ]
  • HPLC法测定消炎片中黄芩苷的含量

    高旺;张骥鹏;

    目的建立中成药消炎片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色谱柱:Diamonsil C18(1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0.2mol/L磷酸二氢钠缓冲液(磷酸调pH值为2.7)(40∶60);检测波长:275nm;流速:l.0mL/min。结果黄芩苷在0.2010~0.7042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1%,RSD为1.24%(n=5)。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本制剂的质量控制。

    2009年03期 v.12 201-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6 ]

临床药学

  • 用药监控促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效果评价

    卢结文;陈文伟;

    目的评价用药监控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促进作用。方法随机抽取2004-2005年及2006-2007年病例共720份,分析两时段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术后切口及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结果两时段的术后切口及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预防用药2004-2005年使用三代头孢菌素或加酶抑制剂的抗生素比例较大,而2006-2007年则多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术后预防用药48h以内的病例比例2006-2007年比2004-2005年显著增加。结论通过有效的用药监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有了显著提高。

    2009年03期 v.12 203-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09 ]
  •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徐倩;

    抗菌药物在全面、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不合理的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造成资源负担。本文对抗菌药物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对策。

    2009年03期 v.12 205-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9 ]
  • 我院临床药费前20位药品合理用药病历调查

    胡宏平;

    目的了解临床上不合理的用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使用"合理推定"的方法,对我院临床药费前20位药品进行合理用药评估,督促合理用药。结果临床上前20位药品口服仅1种,其余均为注射剂。抗菌药物11种。中档药(50元<DDDc<100元)4种,高档药(DDDc≥100元)11种,而低档药(DDDc≤50元)4种。共使用抗菌药物94例,有药敏试验者22例。抗菌药物联合使用60例,主要是二联。结论临床上应加强合理用药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2009年03期 v.12 207-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7 ]
  • 2006-2008年我院发生输液反应的药物分析

    邓汉英;李斌;区林华;

    目的探讨我院输液反应的临床表现、药物种类及发生原因。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08年8月我院上报的输液反应报告101份,对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01份报告中,发热75例,过敏反应14例,心血管反应5例,消化道反应5例,其他2例。其中,配伍大容量注射液类输液不良反应55例;抗生素类25例;生物生化药及酶类9例;中药7例;其他5例。结论输液反应引发因素众多,以发热反应为主,其中配伍大容量注射液类药物发生率最高,临床医护人员应熟悉药学性质,合理配伍并正确操作。

    2009年03期 v.12 209-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5 ]
  • 73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与思考

    李忠林;杨丹婷;刘军锋;陈世虎;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收集的73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多,与稀释溶媒、使用剂量等有一定相关性,涉及皮肤、胃肠、中枢和外周神经、心血管以及全身多器官/系统的损害。结论只有充分认识中药注射剂,加强其合理应用,才能减少ADR的发生。

    2009年03期 v.12 210-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50 ]

药敏分析

  • 2000-2006年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变迁

    王爽;李冬;褚云卓;

    目的通过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变化,为临床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所分离出的菌株,采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鲍曼不动杆菌2000-2005年每年分离出的菌株数在61~104株之间,占分离菌株数的第7到第10位。2006年分离出247株鲍曼不动杆菌,占分离菌株的第5位。2000-2002年,鲍曼不动杆菌对丁胺卡那、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很低;到2003年,则只有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不到20%。2005和2006年,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也高达40%以上。结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现象呈明显上升趋势,需引起临床关注。

    2009年03期 v.12 212-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60 ]

药物与临床

  • 丙酸氟替卡松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儿童哮喘临床研究

    于霞;林忠嗣;

    目的观察在吸入糖皮质激素丙酸氟替卡松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儿童哮喘的防治作用。方法将60例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进行3个月的治疗。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吸入治疗,早晚各1次,每次1揿。在此基础上口服孟鲁司特5mg,每晚1次;对照组单纯吸入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每次1吸,早晚各1次。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咳嗽、呼吸困难和肺部哮喘音消失时间等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治疗前、后两组的呼吸频率、FEV1、P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EOS、IgE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EOS减少,IgE降低(P<0.01)。结论在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显著提高对儿童哮喘的疗效。

    2009年03期 v.12 214-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58 ]
  •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为主方案治疗CD20+小儿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及安全性

    王秀丽;郝良纯;徐刚;王欢;王弘;边爽;朱会丽;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治疗CD20+小儿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5例均为住院患者,用药剂量:375mg/(m2.次),每周1次,连续4次。可与化疗方案联用。结果5例为完全缓解,其中Ⅲ期2例,Ⅳ期3例(白血病期1例)。主要不良反应:低热2例,消化道反应、头晕1例,关节疼痛、皮疹等,均未出现骨髓抑制。心、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为主方案化疗是治疗CD20+小儿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有效而安全的方案。

    2009年03期 v.12 216-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58 ]
  • 多巴酚丁胺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

    陈文峰;唐娴;陈艳;赵丹;

    目的探讨多巴酚丁胺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4例住院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抗感染、吸氧、改善通气和利尿等基础治疗相同。在此基础上,治疗组:5%GS200mL+多巴酚丁胺10mg静滴,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1次/d,疗程10d。对照组:5%GS200mL+利其丁10mg静脉滴注,1次/d,疗程10d。并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0%、86.7%(P>0.05),治疗组、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1%、31.6%(P<0.01)。结论多巴酚丁胺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疗效肯定,可大大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2009年03期 v.12 217-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43 ]
  • 顿服心律平转复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陈晓明;潘旭林;

    目的探讨和验证顿服600mg心律平转复近期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近期(2h<持续时间<7d)发生房颤的患者60例,无禁忌证,随机分为2组:口服组给予心律平片600mg顿服;静脉组给予心律平针剂70mg静推,无效后30min重复该剂量给药。用药期间及用药后监护心电及房颤转复情况。结果口服组30例,1h转复2例(6.7%),3h转复16例(53.3%),8h转复23例(76.7%);静脉组30例,1h转复7例(23.3%),3h转复13例(43.3%),8h转复22例(7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组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静脉组1例转复后一过性严重窦缓,1例发生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顿服心律平片与静脉推注心律平针剂转复近期房颤疗效相同,但大剂量口服用药比大剂量静脉用药更安全。

    2009年03期 v.12 219-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2 ]
  • 合贝爽与异舒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应用

    吴金辉;

    目的探讨合贝爽与异舒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应用。方法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患者联合使用合贝爽与异舒吉持续静脉泵入,同时加强用药的观察及护理。结果7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效果满意。结论采用合贝爽与异舒吉联合用药,同时加强用药的观察及护理,在防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症及提高手术成功率方面有重要意义。

    2009年03期 v.12 220-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2 ]
  • 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多发性硬化的观察

    冯雪梅;李瞿;冯娟;

    目的观察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型(OSMS)及经典型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床确诊为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型的28例患者为A组,经典型多发性硬化患者28例为B组。所有患者以甲泼尼龙1000mg+生理盐水500mL静脉缓慢滴注,1次/d,连用5d,继之以泼尼松片60mg/d,晨顿服,逐渐减量至停药,疗程4~6周。分别在冲击治疗前1d及治疗后第15天,采用EDSS评分评价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DSS评分差值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ED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DS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多发性硬化疗效满意,但在视神经脊髓型及经典型多发性硬化急性期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2009年03期 v.12 221-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29 ]
  • 理气健脾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

    李宏升;李可竹;陈苏宁;

    目的观察理气健脾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IBS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2例采用理气健脾汤口服,对照组44例以匹维溴安口服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理气健脾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

    2009年03期 v.12 223-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6 ]
  • 针灸配合中西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王冬梅;张新广;陈凯;杨清;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中西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总结该治疗方法的护理经验。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2月-2008年10月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8例,随机分为2组,各39例。治疗组应用针灸配合中西药保留灌肠;对照组单纯应用中西药保留灌肠。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31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4%;对照组治愈16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2.1%。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配合中西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09年03期 v.12 224-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13 ]
  • 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治疗胃溃疡的疗效

    曲俐焰;

    目的观察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我院2006-2008年收治经胃镜证实为胃溃疡的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泮托拉唑和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泮托拉唑和奥美拉唑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3.33%、9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泮托拉唑治疗胃溃疡与奥美拉唑疗效相当,未发生不良反应,且费用较奥美拉唑低廉,更易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2009年03期 v.12 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170 ]
  • 大黄、芒硝、硫酸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麻痹性肠梗阻的疗效

    周东雁;于晓江;马翠华;

    目的探讨大黄、芒硝及硫酸镁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合并麻痹性肠梗阻的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对我院ICU近2年收治的9例急性重症胰腺炎合并麻痹性肠梗阻患者,给予大黄、芒硝及硫酸镁治疗,监测服药前后患者的腹围、膀胱压及肠鸣音等。结果9例患者腹围平均由(130±10)cm降至(115±6)cm,膀胱压由(28±4)cmH2O降至20cmH2O以下,肠鸣音由消失增至3~5次/min,排出大量稀便,腹胀减轻,肠功能恢复。结论大黄、芒硝及硫酸镁可促进肠蠕动,降低腹内压,改善患者的麻痹性肠梗阻,对于急性重症胰腺炎合并麻痹性肠梗阻的治疗及预后有积极作用。

    2009年03期 v.12 227-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63 ]
  •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

    李莉;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静滴复方甘草酸苷40mL,1次/d,口服左西替利嗪5mg,1次/d;对照组32例,单服左西替利嗪5mg,1次/d。两组疗程均为3周。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6.11%、62.50%(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可靠,毒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09年03期 v.12 228-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44 ]
  • 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解志刚;

    目的观察玻璃酸钠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31例确诊患者常规进行膝关节穿刺,玻璃酸钠2mL关节腔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给药5周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5周后,83.9%的患者膝关节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较治疗前改善。结论透明质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2009年03期 v.12 229-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06 ]
  • 深静脉营养在ARDS早期应用分析

    王鲜颖;崔君柯;王君华;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肠外深静脉营养(TPN)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TPN治疗的ARDS患者36例(A组)并与随机选择的39例非TPN治疗的ARDS患者(B组)进行比较。营养支持期间对患者肝、肾功能、血生化、血糖、血脂、微量元素进行监测。根据测定结果及时调整营养液的配方。结果A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5.1±1.9)d,死亡率30.6%;B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8.6±2.1)d,死亡率48.8%。两组比较,P<0.05。结论在ARDS患者治疗中早期应用TPN,机械通气时间短,死亡率降低,能够改善预后及营养状况。

    2009年03期 v.12 230-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6 ]

短篇报道